【教学目的】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一、二段【教学难点】同上 【教 法】讲读、讨论 【教 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 二、导入新课 1、朗诵《垓下歌》,体会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 三、讲读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1)王( )关中 (2)说( )项羽 (3)好( )美姬( ) (4)为( )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1)军( )霸上 王( )关中 (2)说( )项羽 (3)成( )五彩 为( )龙虎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报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内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1)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公岂敢先乎?” “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 “要项伯” “距关,毋内诸侯”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 “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2)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联系课文说说古人的“义”,该如何看? 提示:(略)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处不及张良? 语文备课 【学期教时总编号】 【主备课人】李长松 【备课时间】2000 月 日 【课型:新授】 【上课时间】2000年 月 日 【第2课时】 【课 题】鸿门宴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 【教学难点】同上 【教 法】讨论、讲读 【教 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张良为何提议见项伯?此处轻描淡写有何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过人之处在此,显示张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与刘大惊失色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预习作业),解释下列词语: 从( )百余骑( ) 数目( )项王 且为所( )虏 客何为者( ) 二、读讲课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 提示: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3、提问:课文插图是否有不妥处,分析,找出依据。 提示:(略) 4、提问:项留饮,演出”舞剑“一幕,”留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是。范增一再暗示项,要他除刘,项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策划。这一变故是范一手导演,由于没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终不了了之。 5、”项庄舞剑“在情节上有何作用,为后人留下何成语? 提示:项留饮,情节已缓和,“舞剑”发生,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相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狯闯帐”是高潮。从哪几方面刻画这一人物的? 提示:从语言,行动,外貌等方面浓墨重彩写樊哙,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4、樊与刘讲话只语句变化有否区别? 提示:二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重在辩解,樊重在责之以义;策略上不同。刘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为守” 小结:三、四段记述宴会上刘、项的斗争。刘邦谢罪,矛盾缓解,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樊哙闯帐,达到高潮。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四、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五、六段,疏通文字 2、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