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 理解"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这一著名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3、 掌握有关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 掌握有关文言虚词的用法。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文是一篇研讨战争问题的文章。教师可先介绍有关孙子的史实或《孙子兵法》的影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安排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由于课文在语言上较多地运用排比句,而排比句的句式结构大体相同,因而,在疏通文字时,教师可重点讲解每组排比句的首句,其余几句由学生借助注释思考理解,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课文分析的重点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谋攻这一问题的,以及排比句在论证中的表达作用。对于"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军事原则及其意义,教师可略作点拨,由学生开动脑筋,讨论领会。 文章先从"用兵之法"起笔,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论点,然后紧扣中心,从战略、战术、条件等几个方面层层论证,强调以谋取胜,并揭示了"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原则。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论述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用兵的法则是以"全"为上。文章把"全"与"破"对照,"上"与"次"对比,连用五个排比句,将"国""军""旅""卒""伍"逐项列举,层层深入地阐明了求"全"的原则,突出了"谋攻"的普遍意义。观点明确,语意肯定。然后作出小结,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论点准确地表明,不战而胜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当然也是最理想的战果,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文章列举了四种手段亦即方法依次比较,进行评论。 孙子首先强调,"上兵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划,用计谋战胜敌人。"其次伐交",就是利用外交手段,打破敌方与别国的联盟,使敌方孤立无援。"其次伐兵",即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最下策是"攻城"得已的办法。在这里,作者运用典型事例,从耗时长、费力巨、伤亡众、收效微几个方面,极言攻城之弊,以反证"伐谋"之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加以正面论证:古今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非战""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通过正反论证"伐谋"的重要性之后,进而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文章紧扣"全"字,跟前面的中心论点相呼应,又用肯定判断"此谋攻之法也"加以强调,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 第二部分(第2段),阐明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 孙子认为,指挥者不仅要有全胜的战略思想,而且还要有机动灵活的战术。文章用排比句列举六种情况,旨在说明:在战役中,是"围",是"攻",还是"分",是"战",是"逃",还是"避",都应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决定。总之,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不要以劣势兵力死守硬拼。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否则,就会被动挨打,乃至造成"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的严重后果。 从孙子列举的几种打法来看,仍然是以"谋"为指导思想的,他谈的虽然战术问题,却是"谋攻"原则的具体化。使文章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深化了"谋"的内容,强调了"谋"的作用。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第3段),论述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 文章先用"将者国之辅周也"这一判断,肯定了将帅在谋攻中的重要作用。接着用"辅周"和"辅隙"对比,强调将帅应善于辅国。最后列举了国君不明军情,而又干预三军事务,就会使将帅处处被动,事事掣肘,以致上下离心,失去战机,最终招致诸侯乘机进攻,给国家带来危难。孙子称这为"乱军引胜",就是说,国君拢乱了自己的军队,丧失了自己的胜利,成为谋攻的障碍。在这里作者强调了不知而谋的危险性,开始提出了"知"的问题,将上段论述推进一层,并由此自然地引入下文。 第四部分(第4段),列举"知胜"之道,强调"知彼知已",说明"知"是谋攻的基础。 孙子首先提出"知胜有五",引起下文。接着列举可以预见胜利的五种情况,同时与前两段的内容相呼应。如"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识众寡之用""以虞待不虞",主要谈战术问题;"上下同欲""将能而君不御",主要谈内部关系问题。战术宜"变",而要"变"好,就要对客观情况有所"知";强调内部关系,使上下团结,国君与将帅配合默契,也必须以"知"为基础。因此,"知"是十分重要的,"知"与"不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这样,文章就很自然地得出结论:"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孙子关于"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论断,是对"谋攻"思想的科学概括。"知彼知已"是"谋攻"的基础,"百战不殆"是"谋攻"的目的。"知"和"战"的关系是"谋攻"的核心。因此,这个结论对全文起了揭示规律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 总结: 这篇课文围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论点,阐述了进攻敌人的战略和战术。孙子主张"必以全争于天下",主张"伐谋""伐交",认为军事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要求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武装斗争统一起来。他还提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的用兵之法,就是集中兵力,攻敌弱点,打歼灭战。在战略战术上,孙子主张灵活运用,国君了解情况,正确指挥;将帅要发挥作用,当好助手。他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集中反映了他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军事思想。 课文议论气势恢弘,笔端富有感情,如江水奔腾,回旋激荡。篇章结构缜密,各段紧扣中心。在论证方面,全文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说理透彻,令人信服。畅述见解时一泻千里,问题说完后则戛然而止。既给人以感染,又回味无穷,显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语言方面,排比、对偶交替使用,使作者的观点更加明确、有力。如"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句,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和力量,使意思连贯畅达。同时能够把同一问题的几个方面联系起来,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