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学常识 一、考纲要求 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及典型人物形象。 二、知识结构 1.重要作家 2.重要作品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重要作家文学史上一些重要作家的字、号、所处的时代、主要文学成就。 例如: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尝试集》是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 ,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2.重要作品 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表现技巧、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如:《狂人日记 》。3.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形象的出处,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四、能力训练 1.按文学史知识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A.巴尔扎克 雨果 列夫·托尔斯泰 狄更斯 B.《左传》 《史记》 《汉书》 《柳毅传》 C.韩愈 欧阳修 柳宗元 司马光 D.《长歌行》 《孔雀东南飞》 《西洲曲》 《敕勒歌》 2.对下列作品集归类,正确的是: ①《白氏长庆集》 ②《梦溪笔谈》 ③《樊川文集》 ④《柳河东集》 ⑤《王右丞集》⑥《稼轩长短句》 ⑦《嘉礻右集》 ⑧《韩文公文集》 ⑨《诚意伯文集》 ⑩《杜工部集》(11)《曹操集》(12)《李太白全集》(13)《小仓山房文集》 A.①⑦/②④/③(13)/⑤(11)/⑥⑧/⑨/(11)(12) B.①⑦/②③(13)/④/⑤⑩/⑥/⑧/⑨/(11)/(12) C.①⑦/②③(13)/④⑩/⑤⑧/⑥(12)/⑨(11) D.①⑩/②③④/⑤⑧⑩/⑥⑨/(11)(13)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阿Q这一典型,深刻反映了国民的愚昧,作者对阿Q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 B. B.“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诸仙人”,上联写曹子建,下联写李 白。 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评价《史记》的,称赞它是史学著作的顶峰,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D.高尔基的《母亲》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小说的主人公是巴威尔,尼洛夫娜是一位逐渐成长起来的母亲。 4.下列作品、作家、朝代(或国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 刘勰 南朝 《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 英国 B.《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 清代 《马丁·伊登》 马克·吐温 美国 C.《牡丹亭》白朴 元代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英国 D.《剑南诗稿》 陆放翁 南宋 《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 俄国 5.下列按时间排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司马迁——韩愈——震川先生——方苞 B.《登徒子好色赋》——《上林赋》——《二京赋》——《哀江南赋》——《赤壁赋》 C.《农夫和蛇》——《哈姆雷特》——《悲惨世界》——《高老头》——《青年近卫军》 D.《药》——《孔乙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 6.下列成语的出处按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四面楚歌 ②胡服骑射 ③请君入瓮 ④鞠躬尽瘁 ⑤水落石出 ⑥刻舟求剑 ⑦鹏程万 里 ⑧一鼓作气 ⑨飞黄腾达 ⑩咸与维新 A.①②③/④⑤⑨/⑥⑦⑧/⑩ B.①③⑧/②④/⑤⑥⑦/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⑨/⑥⑦/⑧⑩ D.①②③⑧/④⑤⑨/⑥⑧/⑦⑩ 7.下面是对文章标题中表示文体的字的解释,选出有错的一项是: A.《琵琶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 B.《师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义理。 C.《论积贮疏》: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用于臣属向君王分条陈述某一意见或看法。 D.《出师表》中“表”表示某种意见或感情。 8.“生逢天宝乱离年,妙咏香山长庆篇。就使吴儿心木石,也应一咏一缠绵。”这首诗是对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的诗人吴梅村的诗的品评,其中涉及到的诗人是: A.白居易 B.杜甫和白居易 C.李白和杜甫 D.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9.对下列诗文中加点的字注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 [陶谢]指陶潜、谢灵运 B.“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 [小谢]指南朝齐代诗人谢眺。 C.“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摩诘]唐代僧侣诗人贾岛的别号。 D.“多谢新体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林则徐) [杜司勋]指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他曾做过司勋员外郎。 10.下面集联句所指的作者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月涌大江流,星垂平野阔 ③风景这边独好 ④江山如此多娇 A.①李白 ②孟浩然 ③④毛泽东 B.①孟浩然 ②高适 ③④毛泽东 C.①孟浩然 ②杜甫 ③④毛泽东 D.①李白 ②杜甫 ③④毛泽东 11.下面四副对联,纪念的人物分别是: ①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②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③载酒江湖人比黄花更瘦,校碑阑槛梦随漱玉俱飞。 ④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A.司马迁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B.屈原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C.屈原 李白 李清照 杜甫 D.司马迁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12.下面的人物形象、作家、作品,对应都正确的是: A.奥塞罗——莎士比亚——《奥赛罗》 崔莺莺——王实甫——《西厢记》 B.阿巴公——易卜生——《悭吝人》 李香君——孔尚任——《桃花扇》 C.乞乞科夫——果戈里——《死魂灵》 觉新——茅盾——《家》 D.礼拜五——马克·吐温——《鲁宾逊飘流记》 小芹——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第三节参考答案 1.D(A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B《柳毅传》非史书 C司马光非唐宋八大家) 2.B(依次为年号、住处、籍贯、官职、号、谥号、封号、姓名、字) 3.A(作者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4.D(A英国应为法国 B马克·吐温应为杰克·伦敦 C牡丹亭应为《墙头马上》) 5.D(《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 6.C(依次为史集子经) 7.D(“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而非表达感情或意见) 8.A(唐朝诗人白居易修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用穆宗的年号命名自己的诗集为《白 氏长庆集》。“妙咏香山长庆篇”涉及诗人白居易。) 9.C(指唐朝诗人王维) 10.C(“气蒸”两句,语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月涌大江流”两句,语出杜甫的《旅夜书怀》,“风景这边独好”语出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江山如此多娇” 语出毛泽东词《沁园春·雪》) 11.C 12.A(B《悭吝人》是法国作家莫里哀,C《家》是巴金的著作,D作者是笛福) 第二节 现代诗歌鉴赏 一、考纲要求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二、知识结构 1.现代诗歌的范畴、类别。 2.现代诗歌的鉴赏要点。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 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 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 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 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 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 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 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 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 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 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 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 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例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包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表达技巧的体味和分析。A、B、C三项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均正确。D项是考最后一节,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这点题的诗句已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这里的“我”绝不能再指喻体“鸟”,而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了。 例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雷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着,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 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2000年春季高考题(京·皖卷)] [答案]C。 [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包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A、B、D三项 考 查的是诗歌中的形象,形象所包含的寓意,正确。而C项中“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 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雷”在诗歌中已赋予了更深层的含 义,它成了一种力量的象征,破的是那个黑暗的社会,第二、三节显然就是那个社会的反映 。 四、能力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 遥 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这是一首抒写人生感慨的诗作,真实地写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态。 B.第二节换韵,但“回头”与第一节联韵,这样,两节的韵等于勾连起来。如此押韵,与诗的内容相适应。 C.“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中的“故乡”写实,具体写诗人的家乡。 D.诗的两节,分别写年轻、年老时的“遥望”,更确切地讲,是前瞻与回望,二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2.请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春 水 冰 心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A.“墙角的花!”这是一个称呼语,好像有人用一种温和的语调叫着花儿的名字,但绝不是单纯的枯燥空洞的称呼,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希冀。 B.“墙角”一词在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点明了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花“孤芳自赏” 的客观原因,为后面对花的温婉劝诫作了铺垫。 C.“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自然和心理两种空间。自然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改变,而心理空间能依据感情载体的不同心理感受而变化。 D.作者对于花草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既借小花以自伤,又借小花来述理,达到了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的艺术境界。 3.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礁石”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B.作者把“礁石”当作人来描写,集中,凝炼,形象感非常强,像是一尊“诗雕塑”,形成 一种“美的凝聚”。 C.这首诗语言朴素而洗炼,韵律感也比较强。 D.作者对“礁石”做的是纯客观的描述。 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没有一座桥比她更平常/人群中也许不能引来目光的瀑布/没有一座桥比她更神奇/通过后 ,你才能破译/世界与人生的许多秘密/ A.这首诗以“桥”这一意象喻指人民教师,准确形象。 B.这首诗以物喻人,赞美了一种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 C.这首诗托物言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 D.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无穷。“平常”与“神奇”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5.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甲) ①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刻的内容,(甲)处最恰当的一节是: 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C.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②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6.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第二节参考答案 1.C(“故乡”是比喻的说法,把青年时代比作“故乡”,亲切,贴切) 2.D(咏的是花草,比喻的是人事,并非以此自伤) 3.D(“礁石”在这里是一种象征,融进了作者的情感) 4.C(非托物言志) 5.①C ②A(非纪实手法) 6.C(赞叹的非树,而是人) 第三节 古代诗歌 一、考纲要求 1.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知识结构 1.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意境。 2.古代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 3.古代诗歌所包蕴的思想内容。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①欣赏古代诗歌,要注意作品的不同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氵预 堆。”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②欣赏古代诗歌,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 一的结果。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出山村秋日傍晚的声色俱佳的“山居秋暝图”,静谧优美,绵远悠长,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幽静恬淡的心情。鉴赏古诗,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③欣赏古代诗歌,要把握诗歌常见文学典故。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④欣赏古代诗歌,要注意诗歌常见的表现方法,如比兴手法,夸张渲染手法,情景交融手法等等。如《硕鼠》一诗主要运用了比喻,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⑤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例1.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绕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答:( ) 本题答案应为C。这是考查诗歌鉴赏的综合题,但A、B两个选项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进而对 诗歌意境的把握。“秋丛绕舍似陶家”,描绘了姹紫嫣红的丛丛菊花围绕房舍的美丽景色, 看到这丛丛菊花,就仿佛置身于爱菊如命的陶渊明家。这里有客观之景和主观之意,形成恬静优美的意境。“遍绕篱边日渐斜”,是写诗人自己。在恬静优美的意境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徜徉在篱边菊花丛中,边欣赏边赞叹,留连忘返,不知日已西斜。完成这道题,只要能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就不会误选A、B两项了。 例2.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上指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 ) 本题的答案应为D。这是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题,其中A、D两项是对这首词的感情理解和抒情方式的考查,而A项中有意提示“表面是指”、“实际指的是”的字句,与D项中“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有矛盾,就是暗示我们这一矛盾中必有一个错误的判断。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她的不少作品中抒发的感情都是委婉低沉的。这首词正是如此,借“浓睡不消残酒”和“应是绿肥红瘦”来抒发一种伤感和烦闷之情;但这种伤感和烦闷之情是借自己“浓睡不消 残酒”的形象及对一夜风雨后院中海棠情况的一问一答来表达的,而不是直抒胸臆。理解了诗人的抒情风格就可以确定,不当的应为D项。 例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题 望洞庭(刘禹锡) 题君山(雍陶) 湖光秋月两相和, 烟波不动影沉沉, 潭面无风镜未磨。 碧色全无翠色深。 遥望洞庭山水色, 疑是水仙梳洗处,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洞庭湖中)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绿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群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群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蛾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答( ) 解说:此题重在检测考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尤其是检测诗歌中炼字精妙的理解程度。两首诗里的“潭面无风”“烟波不动”,主要描绘的是湖面风平浪静,其中没有“山影凝重”“ 朦胧”的景象。再说,刘诗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告诉读者描写的是秋天月夜洞庭湖所见 ,“和”字再现了洞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胜景。而雍诗中湖色的“碧”和山色的“翠”不可能是月夜所见,因此,B项中认为“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是不准确的。 四、能力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A.此诗一、二两句以设问开卷,描绘出泰山苍翠葱郁的景色。 B.此诗第五句采用语序倒置的手法写出层云升起,使诗人心胸开阔激荡的感受。 C.此诗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写出了诗人近泰山而望的感受,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 思想感情。 D.诗人所描绘的泰山气势磅礴耸峙,景色苍翠葱郁。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2.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②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①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业绩。 D.最后一句指明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②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括作结,全篇有分有总 ,首尾呼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化的这一转 变。 C.作者通过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 ”的悲伤感叹。 4.阅读下面一首,分析完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 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A.上片写景,描绘秋色,由上及下,由近而远,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引出乡思离情。 B.下片抒情,抒情迂回往复曲折多变,乡愁无法排解。 C.此词中作者胸襟的开朗和感情的真挚,可以直书所见直写所感,不似婉约词家委婉含蓄。 D.此诗即景抒情,色调鲜明,情思深远,意境浅显开阔。 5.读辛弃疾的词《摸鱼儿》,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对该词分析不当的一项(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 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若灬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 玉环飞燕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A.上片通过作品主人公怜春——惜春——留春——怨春,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 ”的矛盾心情。 B.下片假托蛾眉遭妒,表现了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诅咒。 C.上下两片峰断云连,上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开,是纵,那么下片“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合,是收。一开一合,一纵一收之间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D.此词以景语作结语,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韵味全无。 6.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A.“幽州台”是指幽州的黄金台,燕昭王在这台上接待四方来的人才。陈子昂登上此台,感慨万千。 B.“前不见古人”,指过去的像燕昭王那样的广招人才重用人才的君主,如今是再也见不到了。 C.“后不见来者”,指的是以后也不再能见到像燕王那样的广招人才重用人才的君主了。 D.后两句说,想到了悠悠天地之中,如自己这样怀才不遇还受打击的人又不知有多少,这时作者独自悲伤地流下了眼泪。读到此使人感受到作者的愤激之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哀叹。 第一节参考答案 1.C 2.D 3.①D ②C 4.D 5.D 6.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