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60分) 一、 说明文(15分) (一)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力学是物理、化学、工程的根本。它对科学技术的贡献是(甲)的。比如湍流理论是高速流体力学的主题,自动控制是近代高技术的,断裂力学是人们认识到机械破损的原因和加固的方法,爆炸力学应用于开矿、筑路、造机器,高速空气动力学是航空、航天的基础,薄壳结构是设计飞机、轮船、太空船的张本,热力学、热机学是制造发动机的依据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乙)。然而根据这些成绩,要单独来衡量力学这门学科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困难的。正如评价水稻,人们可以定价的只是果实,虽然水稻的根支持了水稻的生长,稻子割了,它又重新翻入泥土中烂掉,做下一代的养料,但人们无法对它进行评估。力学对工程的作用,就像水稻的根对水稻一样,它使新技术发芽、生长、结出果实,对于它的本身却无法用价格来衡量。 1. 填入文中(甲)处最恰当的一个词语是( )2分 A. 耳闻目睹 B.有目共睹 C.家喻户晓D.众所周知 2.填入文中(乙)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 即使工业、农业、商业获得发展,也帮助了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等等的设计 B. 不但帮助了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等等的设计,而且是工业、农业、商业获得发展 C. 既帮助了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等等的设计,又使工业、农业、商业获得发展 D. 非但使工业、农业、商业获得发展,更帮助了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等等的设计 2. (2分)这段短文要说明的中心问题是: 3. (2分)这段短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和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胡萝卜是一种很古老的蔬菜作物。考古资料(在瑞士曾经发现过它的化石)证明,远在四千年前,人们就已经种植胡萝卜了,根据文献记载,胡萝卜是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很熟悉的一种蔬菜。14世纪的时候(我国元代),胡萝卜从欧洲辗转传人我国。 胡萝卜是冬春季的主要蔬菜,同时又是珍贵的多汁饲料。许多国家都大面积栽培胡萝卜,它是根菜类蔬菜里分布最广的一种。 胡萝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营养价值很高。胡萝卜素是一种黄色的色素,因为这种色素最早是在胡萝卜里发现的,所以叫做胡萝卜素。别类植物也有含胡萝卜素的,但是含量都不如胡萝卜高。品种不同或种植条件不同的胡萝卜所含胡萝卜素的量可以差得很远。根据我国食物成分表的分析,我国产的胡萝卜每一市斤所含的胡萝卜素为1.2--1.8毫克。 胡萝卜素(主要是乙种胡萝卜素)在人或动物的消化道内被吸收以后,就在小肠粘膜和肝脏等处转化为维生素甲,所以胡萝卜素又叫维生素甲原。按照近来营养学家的说法,在人体内只有半数的胡萝卜素可以被吸收,那么吃二两鲜胡萝卜--以每市斤含胡萝卜素1.8毫克计--被吸收的胡萝卜素就可以转化为整300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甲。这个份量正相当于一粒普通的维生素甲丁胶丸中的含量。 胡萝卜除了营养价值高以外,还有许多优点。它适应性强,病虫害少,而且无论煮熟或晒干,所含的胡萝卜素都没有什么变化。如果跟空气融绝,还可以长久保存。1938年曾经有人把1824年为北极探险队准备的一批胡萝卜罐头拿来化验。这批罐头虽然经过了一个多世纪,可是其中胡萝卜素的含量和新制的罐头没有多大差别。这是胡萝卜能长期贮存的很好证明。 胡萝卜的食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生吃,也可以熟食,糖渍,盐腌,晒干,做罐头,无不相宜。不过胡萝卜素能被人体吸收多少,跟食用方法很有关系。一般说来,煮熟吃比生吃好,跟多脂肪的食物一起烹调,尤其容易被吸收。 1.为这篇文章选一个最恰当的标题( )1分 A.胡萝卜趣话 B.蔬菜珍品--胡萝卜 C.胡萝卜自述 D.古老的蔬菜--胡萝卜 2.文中第三自然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分 3.文中举的1824年的一批胡萝卜罐头的例子,意在说明( )1分 A.无论煮熟或晒干,胡萝卜素都没有什么变化。 B.胡萝卜适应性强,可以经历很长时间不发生变化。 C.胡萝卜少病虫害,可以长期贮存。 D.如果跟空气隔绝,胡萝卜可以长久保存。 4.这篇文字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分 A.空间顺序 B.逻辑顺序 C.时间顺序 D.程序顺序 5.文中的"按近来营养学家的说法,在人体内只有半数的胡萝卜素可以被吸收"的写法,表明作者( )1分 A.写作严谨,言必有据 B.没有深人研究,只能引用别人的说法 C.语言生动,表达流畅 D.无法准确分析,暂时粗略计算
6.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 )1分 A.准确 生动 B.平实 逼真
二、 记叙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门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一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今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利、小心翼翼的仆投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饬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地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往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一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6分) 答:"开门"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关门"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某些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 B.作者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涵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 C.作者笔法自然,轻巧而又严密,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二段说"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就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有一定内在联系。 D.第四段对开门方式的描写,作者精选了五个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的不同心态,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E.第六段中"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最终判决"的畏惧和对"一个结束"的悲伤,是作者深刻人生体验的形象化表达。[ ][ ] 三、议论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科运兴,则国运强,市运盛。②这早为国际经济证实,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走向进步的必然阶梯。③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曾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中心长达200余年。④19世纪德国大力(a)科技,借助重化工和制造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后来居上。⑤美国建国后以科技为本,经过150年努力,又成为本世纪经济、科技的超级大国。⑥在亚洲,日本明治维新后(b)科技、教育,二战失败后仍坚持技术立国,(c)了短时间内使经济起飞的奇迹。⑦韩国也以技术立国,短短3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0倍。⑧与此同时,世界一些大城市如伦敦、柏林、纽约、东京,先后成为新术革命、新产业技术的源头,而后崛起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重视发挥科技、教育优势,在重振雄风征途中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赢得了"三年大变样"的辉煌。⑩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上海必将创造更加灿烂的前程。 1. (2分)上文的论点是: 2. (2分)上文划线的(a)(b)(c)处应填入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创造 倡导 发展 B.发展 创造 倡导 C.倡导 发展 创造 D.发展 倡导 创造 3.上文结构层次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 ③-⑦ B. ③-④ ⑧-⑩ ①② ⑤-⑦ ⑧-⑩ C. ②-⑤ D.① ②-⑧ ① ⑥-⑧ ⑨-⑩ ⑨-⑩ 4.从整段文字看,上文的论证结构是( )1分 A. 并列式B.总分式C.层进式D.对照式 5.上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1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所谓"拿来",指的是从他人处学来自己所没有的东西。鲁迅先生曾高呼:"我们要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然而是不是拿来据为已有就可以了呢?不,还要创新。 ②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如果说"食桑采花"可算作"拿来",那么"吐丝酿蜜"就是"创新"了。试想若蜜蜂采遍一千朵花,却酿不出一滴蜜来,或者酿出来的还是花粉,人们还会像今天这样赞美它吗?蚕、蜜峰这样的小生灵尚且如此,我们人就更应该懂得"创新"的价值了。若说我们比其他生物高级,恐怕就在于我们有一个大脑,我们可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但我们的大脑不是容器,我们更要再一次"运用脑髓",把拿来之物加以创新,使它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③纵观历史,止下五千年,人类就是在创新当中发展进步的。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沈括撰写《十二气历》、中国的四大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哪一次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不是智慧的人们创新的结果?当然,不"拿来"创新就无从谈起,就如蚕不吃桑叶就吐不出丝来一样。但若一味向先人拿来,唯"传统"是从而不创新的话,历史的车轮还怎么转动?牛顿曾说他之所以能摘取科学的桂冠,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学习过先人的理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肯定不只他一人。只因牛顿不满足于这个高度,敢于向上迈出自己的脚步,才有了"牛顿三定律"的诞生。历史便记住了他的名字。 ④放眼当代,处在开放的时期,我们需要从"外面的世界"拿来,然而是不是就照搬西方那一套?当然不是。"开放"为了拿来,"改革"便要创新!我们采来"先进科学与管理技术"的花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酿出来的便是自己的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⑤拿来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较之"拿来"更为不易。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蚕从吃桑叶到吐丝结茧要经过六次蜕皮。然而若有一天,每个人都不仅能辛勤地"食桑采花",更去"吐丝酿蜜",那么想一想,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那必是如锦一样绚丽、如蜜一般甜美了。 1.解释加点部分在文中的比喻意义(摘引文中语句回答)3分 ①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②食桑采花: ③吐丝酿蜜: 2.第③自然段中"牛顿不满足于这个高度,敢于向上迈出自己的脚步"这句话有什么含义?1分 答: 3.文中引用鲁迅和袁枚的话,与论点各有什么关系?2分 答: 4.全文可分四个部分,其中②、③两段为第二部分,第④段为第三部分。请概括这两部分的大意。2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5."拿来"与"创新"的关系怎样?(限25个字回答) 2分 答: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文学常识(10分) 1.《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作者是 ,原名 字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2.屠格涅夫是19世纪 国著名的 作家。他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是 。 3.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分别是 、 、 。 作文(30分) 以《感悟 》为题,在空白处填上你认为有所感悟的事物名称,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