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 1 、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①裨益( A. bì B. pì) ( )②飘泊( A. pō B. bó) ( )③乘客( A. chēng B. chèng) ( )④规矩( A. jǔ B. jǜ) ( )⑤机械( A. jiè B. xiè) ( )⑥缔造( A. tì B. dì) ( )⑦歼灭( A. jiān B. qiān) ( )⑧对峙( A. shì B. zhì) ( )2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遮蔽 闲遐 隐晦 荒涎B. 揣摸 寒暄 缀学 破绽C. 教诲 玷污 刻薄 馈赠D. 九宵 狼籍 帽员 湍急3 、下面片段中标点的三种打法,哪一种完全正确?请指出。( )文章总是( )有话即长( )无话则短( )要说的东西多( )就长一点( )说的东西不多( )就短一点( )我是喜欢短文章的( )但我也并不反对长文章( )A. (“)(,)(”。)(,)(。)(,)(。)(,)(。)B. (“)(,)(”。)(,)(;)(,)(。)(,)(。)C.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是 ( )①这是一项重要的科研 。②这次事故造成的 是严重的。③经过一个上午的讨论,还是没有什么 。④经过努力,这次实验终于有明显的 。A. 效果 结果 成果 后果B. 结果 后果 效果 成果C. 战果 效果 成果 后果D. 成果 后果 结果 效果5 、下面句子中,只有一句没有语病,把它找出来,字出序号。( )A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既不象动物,也不象飞禽,叫蝙蝠。B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虽然不象走兽,也不象飞禽,叫蝙蝠。C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既不象走兽,也不象飞禽,叫蝙蝠。D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既是走兽,又是飞禽,叫蝙蝠。6 、从成语的内部结构方式辨板,下面每一组成语里,其中有一个与其他的三个不同,请把它挑选出来。(1)A.改朝换代 B.摧枯拉朽 C.兴师动众 D.日新月异答:(2)A.脑满肠肥 B.后生可畏 C.天高地厚 D.人困马乏 答:(3)A.明枪暗箭 B.和风细雨 C.良辰美景 D.眼明手快 答:(4)A.生气勃勃 B.斤斤计较 C.神采奕奕 D.忠心耿耿 答:7 、各组词语加点部分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素不相能 素昧平生 B.贻笑大方 举止大方C. 无耻之尤 以儆效尤 D.稍逊风骚 体态风骚8 、从下面4组虚词中挑选出依次填进括号使句子表意最确切的1组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 )曾经是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 )至今不诲;( )不悔;我( )坚持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A. 虽然,却;因为,才。B.也许,却;虽然,却。C. 尽管,也;既然,就。D.虽然,却;不但,仍然。9 、把下列组成一段完整的话,其合理顺序是_______________①水从悬崖上象条飞练似的泻下,即使站在十里外的山头上,也能看见那飞练的白光。②俯视水练冲泻到深谷的涧石上,溅起密密的飞沫,在日中的阳光下,形成蒙蒙的瑰丽的彩色水雾。③高山的雪水汇入湖中,又从象被一刀劈开的峡谷岩石间泻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里。④就在急湍的涧边,绿色的深谷里也散布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象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⑤如果你走到悬崖跟前,脚下就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10 、下面一段文字引自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二章节,说说它在该章节中所起的作用(只选一项):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A. 其作用是:总结上文对于“缺点”的提示和分析,并指明了这些缺点的危害性。B. 其作用是:总括上文──“缺点”一共是哪些,开启下文──这种极坏的作风将有哪些危害性。C. 其作用是:总结上文──“缺点”一共有哪些,并且进一步做了归纳──它们都是一种“极坏的作风”。D. 其作用是:承接上文对于“缺点”的分析批判,又开启了下文的对于“缺点”的危害性的论述。答:( )二、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段,回答文后问题。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二月七──八日 ( 1)开头用了三个“今日”的排比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选出分析不恰当的项:A. 感慨时间流逝之快,烈士渐被人们遗忘。B. 对革命烈士的追念之情与日俱僧。C. 对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暴行耿耿于怀。D. 白色恐怖终将过去,表达对革命胜利的向往。答:( )( 2)“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这里说的“懂得”,是指:A. 鲁迅处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写处”,设身处地,因而“懂得”向子期当年不能直书其事的原委;B. 鲁迅现已不象年青时那样阅历不深,只看文字,不究内容;C. 鲁迅痛感失掉了很好的朋友,如同向子期当年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一样,将心比心,心心相通;D. 鲁迅“懂得”向子期文章写得短的原因。答:( )( 3)“在这三十年中”指的是:A.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的三十年。B. 戊戌变法以后的三十年。C. 辛亥革命以后的三十年。D. 五四运动以后的三十年。答:( )( 4)“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句中“夜”、“路”、“将来”其含义是:A. 漆黑的夜晚;人生之路;旧社会灭亡之时。B. 反动统治的黑暗;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人民革命胜利之时。C. 反动统治的漫漫长夜,人民革命斗争之路;反动派灭亡,革命胜利之时。D. 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革命斗争之路;化悲痛为力量之时。答:( )( 5)句末省略号的作用是:A. 省略原文中的最后一句话。B. 还有许多没写出来的话,发人深思。C. 白色恐怖下不能直抒其言。D. 心情极其悲痛,欲言又止。答:( )( 6)对本文段的分析,不恰当的项有:A. “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那些字”指《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B. “现在我懂得了”,懂得的内容是:司马氏的高压政策迫使向子期不得不把文章写得短而隐晦。C. “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一句是反语,实际上是摆脱悲哀之意。D. “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他们”指的是白莽、柔石、殷夫、冯铿和胡也频五烈士。E. 文末注明“二月七──八日”指1933年烈士牺牲两周年之际。F. 这段文字以强烈的抒情语句抒发作者的感情,以哲理性议论语句,提示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答:( )( 7)作者用哪两个字表达自己写文章时的感情。答:( )2 、阅读下面《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选段,按要求答题。研究怎样编制书目、怎样利用书目的学问,是目录学。古今中外,许多大学问家都十分重视目录学,认为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是基础知识。①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以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②目录学专家张之洞也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这些都是十分中肯的话。读书必须用目录学作指导,否则很可能走弯路。③十六世纪末欧洲目录学兴起的时候,许多学者都认为图书目录是一种非常得力的工具。他们盛赞它是“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打开一切科学宝库的钥匙”,给它以极高的地位。④革命导师列宁也十分重视书目。在十月革命前,他被流放在西伯利亚地区时,为研究革命理论。曾多次写信向亲友要各种书目。希望他们尽可能向旧书商、图书馆和书店要些书目寄给他。⑤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善于利用各种书目,还编过各种书目。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请鲁迅指导读书,鲁迅给了他一个书单,可见初学者是多么需要了解有关的书目。 ( 1)这段说明文作者说明的问题是 ( )A. 怎样编制书目、怎样利用书目B. 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是基础知识C. 读书必须用目录学作指导,否则要走弯路D. 图书目录是一种非常得力的工具( 2)本段除了运用举列说明的方法外,还用了 说明法,如: 。( 3)本段共举了5个例子来说明问题,角度有所不同,说明有所侧重,其角度或侧重点分别是:第一例 第二例 第三例 第四例 第五例 3 、阅读下面《语言的演变》这段课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 1)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下列答案中哪个是正确的。A.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状态;B. 语言永远处在运动状态;C. 语言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D. 语言和万事万物一起运动;E. 语言的变化需较长时间才能觉察出来。答:( )( 2)把这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变换成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大前提: 小前提: 结 论: ( 3)第一句话中的“这样”指代的是什么?答: ( 4)画了线的那句话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答: ( 5)第二句话中加点的“变化”是什么词性?这句话的谓语是什么?答: ( 6)孔子和子路、颜回是 关系。4 、阅读《善读书则书变薄》一文,按照要求回答。印度诗人泰戈尔写过一首短小的寓言诗:“麻雀看见孔雀负担它的翎毛,替它担忧。”①我们有时对博学多能的人也会纳闷:他们的头脑怎么能装得下那么多的知识? 讨论这个问题看来很多中学生会感兴趣,因为他们谁不想成为学富五年、才高八半②的人呢? 为此,我观察了许多,也思考了好久,渐渐感到:在怎样读书学习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求知之道。 其一曰 虫负 虫版 物式。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对虫负 虫版 这种小动物进行过有趣的描述:“虫负虫版 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柳宗元讲很形象,虫负 虫版 ,小虫,不可谓不想多有所获了,但可悲之处就在于[甲],负担越来越重,[乙]③坠地而死。在求知的道路上,不也同样有蹈此小虫之覆辙者吗?有的学生读书学习,同样只知道“背”,不同的是,虫负 虫版 靠背来“背”,他是靠大脑来“背”。④这样的学知识在所学知识尚少的情况下,还可以应付过去,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就应付不过来了。其结果,(a)不是负担学生,(b)头痛得病,?难以坚持学习,(d)就是勉强捱到毕业,(e)目后也难以有所作为。⑤这跟虫负 虫版 “踬仆不能起”,实在差不了多少。 其二曰蜜蜂酿蜜式。蜜蜂──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不辞辛苦也忙碌于花丛之中,采到花粉蜜汁后,便飞回巢中,先是在自己与同伴的蜜汁囊袋里对花粉、蜜汁进行初步加工,然后,吐到酿造专用的“小罐子”里酿造。它们的劳动决不只是单纯运载与堆积花粉。于是,香喷喷、甜滋滋的蜜,制造出来了,赢得了人们的赞美。这个过程,也很象我们一些善于学习的学生,他们不仅是把老师讲的、书本上看来的知识记在脑子里,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思考、消化了。这样的学生往往学习起来并不费劲,然而成绩却是不错的。⑥ 毫无疑问,蜜蜂酿蜜式的求知之道,才是可取的。值得思索的是,同样都想多收获一些东西,一个靠积物负重,坠地而死;一个靠化粗取精,达到了目的。每个求知者,不正可以从这里获得学习方法上的启示吗?怎样化重为轻?奥妙应通过积极地思考、理解,真正掌握其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基本、本质的东西,总是不多的,这就是“善读书则书变薄”的道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形象地把这一过程称之为“由厚到薄”,他说:“高中程序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⑦ 学会把书读薄,不仅能减轻记忆上的负担,更重要的能培养驾驭知识的能力。很多大学问家,博古通今,学有专长,甲⑧。爱因斯坦在谈到他的治学经验时就说过:“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讲的“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主要的,就是书本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⑧ 历来盼才如渴的教师,都是劝学生多读书的。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这种愿望的反映。⑨清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却写诗赠人说:“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造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板桥之见与杜甫相左吗?不,板桥是更深讲了一层,意思是说,读那么多书,如果不能真正理解、驾驭它,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此言有理。今天,为了学好本领,献身四化,很多人都在刻苦读书。我想,在读书风盛的情况下,讲一点把书读薄的道理,还是必要的吧,君不见,象虫负 负版 那样求知的青少年,还大有人在呀!⑩ (1)引泰戈尔的诗句的目的是: A. 引出下文的议论B. 初步论证论点C. 引起读者阅读此文的兴趣D. 含蓄地提出了论点答:( )(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原意是A. 学问渊博,才能出众。B. 学识丰富,才华横溢。C. 知识很多,才气过人。D. 读书甚多,文才过人。答:( )( 3)在[甲]、[乙]内填写的词语应该是A. 方式不好、以至。B. 目标不明、以致。C. 方法不当、以至。D. 做法不对、以致。答:( )( 4)这一句中3个“背”字上加了引号,3个引号作用分别是A. 表特殊意义、表强调、表强调。B. 表强调、表特殊意义、表强调。C. 表强调、表强调、表强调。D. 表特殊意义、表强调、表特殊意义。答:( ) ( 5)负版负物式的学习和蜜蜂酿蜜式的学习主要区别是什么?简要回答: ( 6)在这一段里要插入一句话:“只有善于化重为轻,才能稳步而快速地前进。”这一句插在哪一句之后?请写出那一句话: ( 7)甲中填入的最恰当一句是A. 都是由于他们善于思考的缘故。B. 都是因为他们善于消化知识所致。C. 都与他们善于把读薄有关。D. 都根源于他们善于读书。答:( )( 8)这两句提到“盼才如渴的教师”的做法和杜甫名句,有什么作用? ( 9)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简要说明之。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鸿门宴》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臣死且不避:尚且 B.卮酒安足辞:值得C. 杀人如不能举:尽 D.沛公起如厕:好像(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 沛公欲王关中 B.刑人如恐不胜C. 毫毛不敢有所近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下边都是从该文段化出的一组成语是:( )A.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青出于蓝B. 劳苦功高 秋毫无犯C. 竖子不足与谋 两败俱伤D.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负荆请罪( 4)下列翻译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遣将守关者。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A. 我私下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作法为好)。 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B. 我私下替大王不采取(这种作法为好)。 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C. 我私下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作法为好)。 所以派遗将士把守函谷关。D. 我私下替大王着想不采取(这种作法为好)。 ( 5)“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的正确意义是:( )A. 樊哙在地上盖着他的盾,放在猪前腿上。B. 樊哙把他的盾盖在地上,把猪前腿放在上边。C. 樊哙把他的盾扣着放在地上,加在猪前腿上。D. 樊哙把他的盾扣着放在地上,把猪前腿放在盾上。四、作文 以“一个有特色的商品广告”为题,写一篇 600字左右文章,文体不限。 试卷三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 1 、①A ②B ③A ④A ⑤B ⑥B ⑦A ⑧B 2、C 3、B 4、D5 、C 6、(1)D (2)B (3)D (4)B 7、A 8、D9 、③①⑤②④ 10、B二、 1、(1)D (2)A (3)B (4)C (5)B (6)ADF(7)悲愤2 、(1)B(2)下定义,“研究怎样编制书目、怎样利用书目的学问,是目录学。”(3)第一例:古代学者论目录学的重大作用,用引用法,从正面说明。第二例:古代目录学专家论书目的重要作用,用引用法,从反面说明。第三例:古代欧洲学者论书目的重要作用,用引用法,通过生动比喻说明。第四例:世界革命导师列宁为研究革命理论十分重视书目的事迹,从正面说明。第五例: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不仅自己善用书目,还亲编书目,而且用以指导初学者的事迹,先从正面,再从侧面说明。3 、(1)E(2)大前提: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小前提:语言是一种事物。结论:语言也永远运动、变化、发展。(3)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4)假设举例的方法。(5)是名词(或动词名物化)。谓语是:短时间内不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6)师生关系。4 、①A。②D。③C。④D。第二个“背”是为了比较,才强调一下,其他两个“背”是指对知识不加整理、消化的读书方法。⑤虫负 虫版 负物式的读书就是不加整理、消化。⑥“不正可以从这里获得学习方法上的启示吗”,⑦C,书读薄是学有专长的必要条件。用“有关”比较客观。⑧肯定多读的重要性,使论证显得辩证而全面,更主要的是用以引出郑板桥的话,使议论深入下去。⑨一对比论证法,将虫负 虫版 负物式和蜜蜂酿蜜式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作对比;二是比喻论证,用虫负 虫版 负物和蜜蜂酿蜜作形象的比喻,论证两种读书方法。三是引用法、引华罗庚的话点题,引爱因斯坦的话来证明把书读薄的论点,引郑板桥的话论证“虫负 虫版 负物式”的读书方法的弊病。三、文言文阅读 ( 1)D (2)C (3)B (4)C (5)D四、作文(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