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自己的本职工作或专业背景为基点,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为党和政府决策建言献策。
从担任十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到担任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政协委员中一位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委员,多年来我一直努力通过提案、界别联组会议发言、高层座谈、政协调研等多种参政议政途径,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学前教育“农村差、城市贵,人民群众意见大”
从2008年到2013年,我在十一届政协任职的这五年,正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由冷变热”、由“停滞不前”到“快马加鞭”的转折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科学研究成果再次揭示了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脑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是大脑发展重要的时间窗口,早期经验塑造大脑;教育学研究表明,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可以重塑儿童人生发展轨迹;经济学研究表明,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投资有着巨大的经济回报。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关注儿童早期教育,把科学研究转化为国家行动。
相对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又一次早期教育热,2008年,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状态还相当冷,还没有走出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就被边缘化、市场化的状态。经过多年累积,“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已经形成“一触即发”的态势。2009年2月24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我用三句话概括了当时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状况:一是学前教育普及率低,只有40%的3—6岁幼儿能上幼儿园或学前班。二是学前教育发展城乡差距大,可以说,世界上最豪华的幼儿园在中国,最差的也在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迄今没有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三是城市学前教育差异化现象明显,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有权的进公办园,有钱的进私立园,没钱的进黑幼儿园”。总之,“农村差、城市贵,人民群众意见大”。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格局中最薄弱的环节。
普及学前教育,主要困难在农村
学前教育今后应当怎么发展?经过大量调研,我提出,在制定学前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时应当厘清四个根本性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怎样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靠政府还是靠市场?普及学前教育,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继续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办学,扩大学前教育的供给量,解决“入园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学前教育的投入,真正建立起由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机制,解决“入园贵”的问题。
二是有限的学前教育公共财政资源如何分配?“普惠”还是“济困”?过去,我们把有限的学前教育财政资源主要投向城市少数公办幼儿园,只有少数公办幼儿园的孩子才能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这是不公平的。今后新增的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怎么分配?如果财力允许,“普惠”是最理想的政策选择。如果财力不允许,则应“济困”优先。教育事业是民心工程。今后新增的学前教育财政经费的分配,应当改变过去城市优先、“锦上添花”的思路,确立农村优先、“雪中送炭”,“普惠”和“济困”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让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实实在在地惠及每个家庭和幼儿,减轻家长的负担,真正形成政府、社会和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机制,这样,才能“暖人心、得人心、聚人心”,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普及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哪里?农村还是城市?在城市,学前三年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普及学前教育的主要困难在农村。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基本停留在空白或粗放型阶段。2005年农村在园(班)幼儿1016万,仅占全国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6.62%。如果没有政府资金投入,很难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少、乱、差的局面。
四是谁来办幼儿园?公办为主还是民办为主?政府采用财政手段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但不一定要自己去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公办幼儿园。今后,继续走学前教育的社会化发展之路仍然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政策选择。政府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一方面,要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育的指导和办园成本的核算与监督,另一方面,也应当采取多种“民办公助”的优惠措施来减轻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成本,从而降低民办幼儿园的收费,让利于民。
经费保障和教师编制问题仍亟待破解
在十一届政协任职的这五年中,我就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提交了提案和会议发言等20余篇,多次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座谈会、研讨会和调研活动,并参与了有关调研报告的撰写,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记得2008年,我参加十一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会时提出“把5—6岁儿童的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提案,谈论学前教育问题时,应者寥寥。但是,在随后的几年中,关注学前教育问题的委员越来越多,学前教育成为政协会议热议的“焦点”问题。相熟的委员见到我,总是“祝贺”我:“刘委员,这五年,你是最有收获的!”确实,在十一届政协任职的这五年中,看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自2010年起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对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仍然要有清醒的认识。当前,经费保障和教师编制是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两个主要问题。
首先,经费保障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虽然将拿出500亿元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但是500亿元大部分用于支持中西部农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园舍建设。各地现在虽然都建设了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但是,后续的运行经费仍然缺乏保障。当前,许多地方的幼儿园实际上主要是依靠收费来维持运营。但是,要在一定的质量水平上维持幼儿园的正常运营,仅靠农村地区低廉的收费是很困难的。往往只能靠扩大班额、低标准的教师薪酬、缩减必要的玩教具图书开支来维持低质量水平的幼儿园教育。
其次,稳定的、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保障。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只有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提高他们的收入待遇,才能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吸收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幼儿园教师队伍中来。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偏低,公办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缺编现象非常严重。在公办幼儿园、包括公办性质幼儿园,在编教师和非在编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普遍存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应明确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教育财政经费中的比例,落实和保障学前教育经费来源,真正使学前教育在各级政府财政中“预算有科目”。在当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经费投入上应当坚持农村优先、城乡适度差别化投入的方针,改变长期以来对城市公办幼儿园倾斜性投入的做法,把更多的经费用于农村幼儿园的建设与运营。其次,要尽快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明确幼儿园教师身份和待遇标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