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新闻

四川省甘孜教育跨越发展纪实:康巴杜鹃花正红

时间:2012-05-24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钢 刘磊 黄蔚  访问:22

  中国教育报推出“改革创新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神州行”特别报道。第一路(西行路线)的采访从胡锦涛总书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联系点——陕西安塞县出发,第二路(东行路线)的采访从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点——山东寿光市出发。

  第一路(西行路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南—重庆—湖北—河南—山西—内蒙古。

  第二路(东行路线):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江西—安徽—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

改革创新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神州行·四川篇2 

康巴杜鹃花正红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杨钢 刘磊 黄蔚 

  初夏的川西,漫山遍野,杜鹃花开。日前,本报“神州行”采访组走进甘孜藏族自治州,深入走访乡城、理塘、康定、丹巴等地的中小学,全方位触摸当地教育的脉搏,见证民族地区取得的瞩目成就。 

  甘孜藏族自治州总人口90万,辖康定、泸定、丹巴等18个县。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7万余人,教职员工1万余人。自四川省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以来,甘孜州通过集中办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举措,使昔日贫穷落后的民族教育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适度集中办教育,让藏区放牛娃上好学 

  曾经有学生235人的乡镇中心校,如今只有学生90名,一栋教学楼甚至闲置下来,准备办一所幼儿园。这是日前记者在甘孜州乡城县然乌乡中心校看到的“冷清”场景。 

  据乡城县教育局局长洼西同麦介绍,全县像然乌中心校这样突然变得冷清的学校还有10多所。孩子们都到哪里去了?“大多都搬迁到集中办学的片区寄宿制学校了。”洼西同麦说。 

  2007年5月,上任不久的洼西同麦到白依乡中心校调研,发现原本有150多名学生的学校只有3名学生。一问,才知道当时正值挖虫草季节,很多学生都随父母上山挖虫草了。 

  严峻的现实让乡城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修好学校,抓好教育质量,把放牛、挖虫草的孩子留在学校里。怎么做?乡城县想到了集中办寄宿制学校的办法。 

  据了解,乡城县下辖一镇11个乡,地广人稀,是典型的偏远贫困地区。2008年以来,乡城县以尼斯乡、青德乡和城小3所规模较大的学校为依托,加快推进规模化片区寄宿制小学和城区小学改扩建工作。目前,乡城县学校由50多所调整为10余所,村小基本撤并完了。“教育资源的集中,一方面使硬件条件改善了,学校漂亮了;另一方面教师集中后,便于教研和考评,软件也上去了,学生流失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洼西同麦这样评价集中办教育的好处。  

  海拔4000多米的甘孜州理塘县,被誉为“世界高城”。该县曾经以“流动式学校”和“帐篷小学”等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异常艰难。借“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的春风,全县陆续兴建了一批按标准化管理的寄宿制学校,其中,一完小可容纳学生2100余名,二完小有学生1600余名,主体建筑已完工的三完小预计学生规模将达到1800名,正在申报建设项目的四完小也将达到1400名学生的规模。 

  “届时,全县80%的学生都将集中到县城读书,几乎全部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将集中到县城。”理塘县教育局局长洛绒曲吉告诉记者。“甘孜州地域辽阔、人口分散,只有采取适度集中的办学方式,才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甘孜州教育局局长嘎绒拥忠说,“适度集中”,是在不流失学生和遵循群众意见的前提下,小规模、低质量村小学生向乡中心校集中,小学高段以上学生向城镇及片区寄宿制学校集中,这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发展的重要形式。 

16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