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自主创新的硕果——来自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报道
3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8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两人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人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不俗的实力与丰硕的成果,再次奏响了一曲自主创新的壮丽凯歌。
为了国家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安全
综观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能源和资源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能源和重要战略资源的安全,正在成为科技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神圣使命。
“我国大宗矿产资源严重短缺,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50%-80%,国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可以说,矿产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瓶颈和大制约。”“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是2011年度唯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谈到研究背景和目的,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深有感触。
为了立足国内寻找新的战略资源,中央投入18亿元资金,历时10年,组织25个省、100多个产学研单位、每年上万人次开展大规模、集团式的地质找矿大会战。“到青藏高原找矿真是个难题!西部地质工作条件非常不充分,连最基本的地形图都没有覆盖,再加上高寒缺氧、远离交通线,只能是先了解情况,再去找。”对于野外工作的艰辛,张洪涛和队员们有着最真切的体会。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唱着这首《勘探队员之歌》,队员们风餐露宿,奋战雪域高原,突破生命禁区,凭着一股子敢于战天斗地的精气神,最终发现了3条巨型成矿带和7个超大型、25个大型矿床,大幅增加了我国大宗矿产的储量,改变了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为中央在西藏地区建设五大资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青藏高原找矿项目类似,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南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确保了我国钨资源使用年限由原来的不足5年延长到25年以上,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需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环烷基稠油生产高端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与工业化应用”,攻克了稠油深加工这一国际性难题,实现了该项技术在我国从空白向国际先进的历史性跨越,有力地支撑着国防和边疆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