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儿童福利院孩子们欢度中秋 本报记者 姚文生 摄
晨光透过窗帘映入暖融融的房间,此时还差几分钟到7点,李阿姨端着六七个奶瓶走了进来。躺在婴儿床上的孩子们大都醒着,看见她,口中发出咿咿呀呀的亲昵声。
李阿姨表情丰富地同孩子们打着“招呼”,先抱起第一张床上的小不点儿。这是一个脑瘫患儿,只有5个多月,“脑瘫孩子吃奶时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呛着,每次喂奶都要加倍精心。”李阿姨说。
昨日(9月12日)一早记者来到市儿童福利院时,婴幼部的各个房间内都有阿姨忙碌的身影。婴幼部抚育的是零到三岁的孩子,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身有疾病,脑瘫孩子占了28%。给60多个婴幼儿逐个喂奶喂饭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阿姨们一直忙乎到早晨八点过后才稍稍喘口气。
中秋节本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可李阿姨却顾不上带自己的孩子去公园。“同宝宝们团聚也是一样的。”李阿姨说。她照护孤残儿童已经13年,这里每个孩子的冷暖和病痛都牵动着她的心。
婴幼部共有24个阿姨、12个老师,阿姨们四班三运转,基本上是3个阿姨照料十二三个孩子。只要有一个孩子哭闹,常常便会带哭一大片。一些孩子先天智力低下,哄起来非常困难。有的孩子先天性无肛,实施人造肛门手术后大便不受意识控制,阿姨们就得时不时观察一下,及时地更换尿布。
“妈妈、妈妈”一阵奶声奶气的呼唤传来。时针指向九点半,两个阿姨正带着一到三岁的孩子在活动室内做游戏,五六个孩子腻在阿姨们身边,口齿不太清晰地和“妈妈”说话。
训练脑瘫孩子和先天愚孩子的语言功能是老师和阿姨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教他们学会“妈妈”、“喝水”、“尿尿”等再简单不过的词语,这些“妈妈”们每天不知道要把这些词语重复多少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