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8日电(记者白瀛、王雪玮)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28日在京闭幕。主办方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周予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国内儿童剧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但创作仍应围绕爱和真善美的主题,警惕作品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本届戏剧节是新中国历史上演出时间最长、场次最多、范围最广的一次儿童戏剧活动,42天内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39部儿童剧在北京、浙江、江苏、山东、陕西、天津、内蒙等省区市进行了215场演出。
儿童剧市场开发不足一成
周予援说,中国有3.8亿未成年人,市场看似很大,但能走进剧场看戏的孩子很少。从总体上看,中国儿童戏剧演出市场目前正处在起步阶段,是一个正在成长而非成熟的市场。“目前中国儿童剧的市场开发不足一成。”
对此,他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个群体没有收入,父母是否愿意并且能够负担对于孩子能否看戏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全国推行“一费制”之后,学校不再对艺术欣赏的环节进行投入。因此周予援希望,家长和社会文化系统、教育系统都应该加强对精神产品的重视,保障孩子的文化权益。
此外,带孩子来看戏的家长,往往对戏剧本身兴趣不高。但周予援认为,儿童剧的人物不仅有孩子也有成人,其中有让孩子看的内容,也有让大人看的内容。他同时也希望家长能在儿童剧中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一种童心的“回归”。
另一方面,票价问题也成为让更多孩子走进剧场的障碍。周予援坦言,尽管剧院去年的509场演出中约150场是公益演出,但儿童剧不可能像博物馆、图书馆一样纯公益化。而中国儿艺的票价一直在50元至150元之间,已经比成人戏剧低了很多,北京的很多家长已觉难以承受,外地更是如此。在西安,20元至50元的票价都难以售出。
近年来,民营剧团的兴起活跃了儿童剧市场,但由于市场监管机制相对滞后,剧团之间的无序竞争进一步抬高了票价。“有些剧团,七八个人攒一台戏,投入5到10万元,一天演好几场,票价还卖到380元。国家儿童剧院最高才卖到150元,不是说别的戏不能卖到380元,但是你艺术的水准达到那个价值了吗?”
警惕儿童剧过度娱乐化倾向
周予援认为,儿童剧的独特魅力在于演员与观众近距离的直接交流,所以每一场戏都要给孩子最真的东西,创作者必须俯下身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味迎合孩子。现在儿童剧娱乐化的趋势比较严重。”周予援说,如今很多儿童剧内容空洞,只顾搞笑、好玩,不重视故事,不强调对人生、社会和爱的严肃表达,忽视了对孩子的教化作用。
他说,娱乐性和商业性不应是儿童戏剧的全部特性,舞台艺术要潜移默化地净化孩子的心灵,告诉孩子什么是爱,什么是真、善、美,让孩子欣赏艺术作品后在自己的行为准则上知道如何生存,如何面对身边的人、物和事。儿童剧的创作始终应围绕着一个“爱”的主题。
在中国儿艺近年来创作的剧目中,不乏直接表达“爱”的作品。比如根据小学课文改编的《小蝌蚪找妈妈》表达了天然的母爱,现实主义题材的《天蓝色的纸飞机》表达了深沉的父爱。正在筹备中《特殊作业》也是通过学生完成学校布置的给父母洗脚的作业告诉孩子要多一些对自己父母的关心。
此外,周予援说,儿童剧的功能还在于对孩子美的熏陶以及想象力的培养。“舞台艺术是假定性的,不是把真房子搬到舞台上来,而是让孩子想象房子后面是什么。”
周予援认为,步入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后,孩子们的视野愈加开阔,中国的儿童剧应该有更好的呈现形式,运用更好的舞台表现、更好看的故事和角色,满足当代儿童观众的审美需求。本届戏剧节邀请了5部港台和海外作品,目的也是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一些儿童剧的先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