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新闻

湘西农村“童年演变”调查:那逐渐远去的乡土童年

时间:2011-08-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田亚君  访问:

那逐渐远去的乡土童年 

——关于湘西农村“童年演变”的田野调查

  ■通讯员 田亚君 

  编者按 

  玩泥巴、跳房子、捉蜻蜓;采野花、抓鱼虾、捕野鸟……一串串欢声笑语留在田野间,飘在油菜花丛中,回响在大自然这个欢乐场里。对无数生长于农村的人来说,这是珍贵的童年记忆,可如今,这样的画面正在渐渐远离农村孩子的童年。“现在的农村娃好像不会跑了、不会跳了、不会疯了、不会闹了。”“娃们整天除了上课就是在做作业,别说下地劳动,就连锄头、钉耙都认不得了。”“没有走进大自然的机会,连周围动植物的名字都叫不出了,身体也没有以前的人硬实了。”“从大自然里吸取的那股纯朴、自然、真诚劲儿没了。” 

  本文作者走访了湖南省保靖县的多个村落,对城市化演进、乡村凋敝背景下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与成长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当前的农村儿童在城市化进程的裹挟中,在乡村教育应试化、城市化与离农化的趋势下,正逐渐遗失童趣与童真、农趣与乡情,逐渐远离了那些原本宝贵的“乡土”特征。作家莫言说:“农民对土地深厚感情的丧失是一个凶兆。”的确,那从土地中生发出的精神财富,那源于农村生活的优良品质,是当下社会变革、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应遗失的美好。

亲近自然的童年正渐渐变得遥远

  童年时间在“缩水” 

  保靖县毛沟中学地理教师李清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未,在他的童年里,没什么学习压力,寨上的小伙伴总是“裹在一起玩耍,一起到土里挖红薯,一起到田里收谷子,一起上山放牛、打柴、割猪草、掏鸟窝。农村孩子该做的都做过,该玩的都玩过,过得很充实,很有趣”。在他看来,这样的童年才是像样的。 

  然而如今,很多农村孩子的童年没有那么纯粹了,“从年龄上讲有童年,但从实质上看却几乎没有童年了”,真正的童年“缩水”了。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孩子们上学时间普遍提前,学习任务大大加重,是童年“缩水”的主要原因。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实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与以往哥哥姐姐们带着弟弟妹妹在大自然里玩耍的情形不同,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没有了玩伴,不少家长干脆把刚刚学会走路的两三岁孩子送进幼儿园。实际上,受管束的时间越早,孩子越容易失去天性。李清明认为,现在的孩子两三岁就要上幼儿园、学前班,天真、好玩、活泼、好奇等天性几乎被整齐划一、规范化的管教模式所扼杀。尽管他们玩的游戏、活动种类很多,但那多是大人为其设计的“规定动作”,很少有“自选动作”,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如何值得商榷。 

  学习的压力,更是让很多孩子感觉自己的童年有些“痛苦”。如今,参加各种补习班、培训班,使孩子们的童年变了味。一所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彭加贝说:“现在的孩子从周一到周五整天呆在学校,回到家除了要完成成堆的作业外,还要走这里跑那里、补这补那,忙得晕头转向,一年难有几次外出玩耍的时间。他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童年的乐趣,就匆匆走过了自己的‘红领巾’时代。”某县一实验小学四(5)班学生范偌珈摊出的休息日作息时间表印证了这一点。他今年10岁,星期六上午9点至11点学画画,下午13点至17点学拉丁舞,晚上18点至19点做作业;星期天上午9点至12点做作业。寒暑假的作息时间安排跟星期六一模一样。 

  12岁的田博生原本是乡里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将他和妹妹送到城里的学校读书。从小学一年级起二人就在父母的动员下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上学日里,每天除了要上从早到晚的6节课外,放学后还要上两个小时的辅导班,做不少于两个小时的家庭作业。双休日和寒暑假基本上都泡在培训班和作业堆里,失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不敢上树、不敢下河,从来没有翻过泥鳅、捡过野果,从来没有戏水抓鱼,打湿过衣裤。乡里孩子的野性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童真、童趣、童年过早地远离了他们。和许多同龄的乡里孩子相比,他们也许有着更多的困惑与无奈。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