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性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交流会的专家开出良方:国外经验本土化,教育方式生活化
核心提示
□15—24岁的青少年占所有新增艾滋病毒感染病例的45%,成为艾滋病蔓延最迅速的高危人群
□青少年性教育在国外已有100多年历史,我国应结合国情和地方实际建构青少年性教育体系
□理想的性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负责,学校应是最理想的性教育场所
本报记者 江芸涵 实习生 谢慧
8月22日-24日,由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四川省性学会、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性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交流会暨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在成都电子高专举行。150名性学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性与和谐社会”主题,对影响社会发展、家庭和谐、青少年健康成长等社会关注问题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尤为关注中国大陆青少年性教育遭遇的现实问题,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并承担责任,建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育与发展实际的性教育体系。
[现状]
青少年性问题不容忽视
有统计指出,15—24岁的青少年占所有新增艾滋病毒感染病例的45%,成为艾滋病蔓延最迅速的高危人群。由于青少年生活方式改变,未婚怀孕、性传染病与艾滋病的危险性增加。对此,四川教育学院讲师钱小华在会上疾呼:“青少年的性问题不容忽视,在校园中推广性教育刻不容缓。”
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性行为的发生比例呈持续增长和被接纳趋势。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江昀认为,社会现实缓慢地影响着年青一代的性观念和性文化走向。如何遏制大学生校园性行为快速增长,已成为大学生、高校、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令江昀担忧的是,在他对近400名大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对于学校的性教育,51.4%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曹红梅对我省川东地区10余所农村中学所作的问卷调查发现,“家庭性安全教育缺失,使留守儿童遭受性侵害的危险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