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新闻

对话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那些无处安放的童年

时间:2011-08-17  来源:半月谈  作者:杨金志 程士华 陈刚 王橙澄 王思海  访问:

  编者按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6亿人,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多为农村里的留守儿童或城市里的流动儿童。暑期来临,半月谈记者分别走访若干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发现他们的具体境遇虽有不同,但在就学、生活、情感上都存在“不适应农村、难融入城市”的问题。

  学习:留守儿童学不进 流动儿童入学难

  13岁的王正宇是安徽省肥西县紫蓬镇烧脉中学的学生。他曾是流动儿童,现在又是留守儿童。王正宇未满周岁时就被父母带去上海,在那里读了幼儿园、小学。

  2009年6月读完小学后,因父母无暇照顾,他又被送回到老家读初中。“其实我们农民工子弟可以在上海享受初中义务教育,我也很愿意继续和爸妈生活在一起。那边的教育质量、学校设施都比老家要好。”

  刚从上海回来后的一段时间,王正宇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他和一些失学的社会青年“拜把子”,宁愿到处无聊地闲逛,也不愿进教室上课。班主任发现了王正宇的消极情绪,特意找王正宇谈心聊天,最终使他回心转意。

  烧脉中学校长解新正说,约有百分之二三十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和学习障碍。比如有些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性格孤僻,经常在教室内大喊大叫,发泄情绪,行为上具有攻击性;有的生活懒散,不遵守学校纪律,喜欢和社会上的无业青年厮混,沾染上不良习气,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

  在南京市一间出租屋里,7岁的刘彦彬开心地对记者说:“我今年幼儿园毕业,开学就要上一年级了!”刘彦彬的老家在苏北连云港市灌云县,现在随卖菜的父母在南京生活。

  母亲赵志红深知孩子入学背后的艰辛。此前,赵志红曾带孩子到附近的多所公办小学面试,过程很不顺利。最后,一所学校的老师认定孩子是“优生”,并将其录取。“并不是‘优生’就一定能进去。此前孩子面试的一些学校,有的就提出要交赞助费。”

  赵志红现在有了新的担心:儿子原先就读的是农民工子女幼托园,而下半年上小学,与城里的孩子混班,家庭条件比他们差,这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

  点评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

  当前,农民工普遍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对于这一社会心态应高度重视,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教育投入、重视教育公平,让农民工子女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