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9月1日电(记者苏晓洲)应以自愿为前提的慈善捐款,在湖南部分地方却成了一项有任务的“工作制度”:号召吃“财政饭”的官员、教师等每人每天捐出1元钱,机关事业单位捐出一天的办公经费,企业捐出一天的利润,帮助城乡贫困群体上学、就医、安居、养老。
这种在湖南省的一些地方被称为“天天慈善一元捐”的公益活动,近日遭到长沙县的一些教师质疑:用“红头文件”募捐,有“被慈善”之嫌,而筹集的善款去向不明了。9月1日,长沙县对外表示,将彻查并严肃处理强制扣款充当捐款行为。
劝捐发了“红头文件”
工商业经济发达的长沙县,县域经济位列中部六省第一,栖身全国“20强”。在县委办公楼一间会议室里,长沙县民政局局长肖树森、党委书记谭启桂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们确实对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发了文件。”肖树森见面就提供了这份“红头文件”的副本。记者看到,在这份标题为《关于认真组织开展“天天慈善一元捐”活动的通知》中,长沙县用了很大的篇幅强调需要更多地筹集慈善基金,缓解弱势群体现实生活困难,要为城乡低保对象、贫困妇女儿童、重大疾病患者、残疾人员和因灾因病常年生活处于困难的贫困群体奉献爱心。
记者注意到,这份文件用三个“提倡”号召全县机关、乡镇、街道、学校、驻县部队等单位开展每人每天捐出1元钱(一年取整数400元),机关事业单位捐出一天的办公经费或者节约某项开支,企业捐出一天的利润等作为善款。同时,也出现了要“组织干部、发动群众、完成任务”等字样。
肖树森等人强调,长沙县“慈善一元捐”并非摊派。长沙县民政局出具的一份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显示,2010年长沙县慈善会通过“慈善一元捐”共募集到324万元善款,筹自全县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县内各中小学教师。
“长沙县财政统发工资的干部、教师等人员,共有9700多人。如按照每人400元摊派,则能筹得400万元以上。去年筹得的324万元,其中有县级干部捐款800至1000元,一些科局负责人捐款600元以上,这说明还有很多劝募对象没有捐。”长沙县民政局负责人介绍。
“天天慈善”究竟为谁筹款
在长沙县慈善会,负责社会救助的工作人员石莎对记者出示了“慈善一元捐”善款投向的报表、核查表和审计材料等。查阅大量文件档案和电脑台账,记者发现长沙县“慈善一元捐”善款用于扶贫帮困政策资金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