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艺术设计
涉及美学、文化学、心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市场学,色彩学等要素。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不仅要求具备审美和设计能力,还要掌握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具有从构思、打板到工艺制作等独立工作的能力。作为我国唯一以纺织命名的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是较早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之一。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和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也开设此专业。
最近3年,武汉纺织大学共走出了8位享誉世界的冠军模特
服装设计:扮靓天使的美丽翅膀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徐世兵
2009年,武汉纺织大学学生钟阳阳夺得第17届“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决赛冠军;去年7月,该校学生庞盼盼夺得第37届世界旅游小姐大赛中国区总决赛冠军、荣膺“中国旅游小姐”荣誉称号;去年9月,该校的袁思怡获第50届国际小姐中国大赛总决赛冠军……仅最近3年,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共走出了8位享誉业界的冠军模特。
一名名“美丽天使”的诞生,不得不让人感叹,是谁为这些“美丽天使”扮靓翅膀?
选手走在T台上,吸引人们眼球的,除了个人的外形条件和气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手们的服装。
“这其实是有‘秘密武器’的。”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分党委书记袁明刚说,这些获奖学生的参赛服装都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的,在国内、国际舞台上秀出了服装艺术设计的独特魅力。
一位“中国小姐”成功的背后
袁思怡的成功是有“秘密武器”的,除了她具备东方女性的完美身材,学校为她专门设计的具有文化底蕴和现代美感的参赛服装,帮她站到了选美舞台的最高点。
袁思怡,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服装表演专业09级学生。去年9月26日晚,对于年仅20岁的她来讲,是一个在生命中刻下鲜明烙印的日子。
经历过新思路模特大赛、世界旅游小姐等近10场选美赛事磨砺的她,终于站在了选美舞台的最高点。这一晚,在第50届国际小姐中国总决赛的舞台上,她拿到了生平第一个冠军称号“中国小姐”。
去年11月7日晚,在四川举办的第50届国际小姐世界大会全球总决赛的晚会上,代表中国出征大赛的袁思怡夺得季军桂冠及最佳人气奖。
在她角逐世界小姐的前一天晚上,一批由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师为她量身定制的比赛服装送到了成都,包括3套比赛服装和6套日常礼服,每套服装的设计都别具匠心,而且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韵味。
袁思怡说,除了自己的身材条件外,这次大赛能夺得季军,还跟学校专门制作的晚礼服和民族服装有很大关系。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青年新锐设计师张文辉就是袁思怡参赛服装的主要设计者。张文辉一直致力于对中式服装“去具象化”的设计创新,他的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与都市生活的时尚气息融为一体。
“两套服装造价4万元,正常情况下两三个月才能完成,但接到任务只有20多天时间,没时间搞金光闪耀的服饰,只能搞反差,采取清新脱俗的格调。”张文辉说,晚礼服的成功在于中西结合,上面用中国旗袍设计,下面用西方晚礼服的裙摆搭配,6层纱全是手工染出来的,面料也采用了真丝和绡两种原料,让看似厚重的服装穿上去很轻盈,民族服装上的画是人工画上去的,泼墨大写意,这样保证选手出场可以吸引眼球。
“袁思怡的成功绝非偶然。”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尚钢说,服装学院在成立之初,就以培养合格的服装行业专业人才为己任。在社会发展和行业要求的不断转变中,逐步确立了既具备审美与设计能力,同时又具备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学校特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装行业对大学教育的现实要求。培养创造美丽的艺术家和打造时尚的设计师已经成为全院师生的共鸣。
男生爱做针线活
面对毕业生只会画效果图而无法胜任企业设计工作的现实,教师们开始思考并积极探索——怎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合乎专业发展规律并反映市场需求。
为了设计服装,参加比赛,晚上忙到两三点,有时候太困了,就干脆躺在实验室的地板上睡,第二天爬起来,接着做……
回想起这些,服装艺术设计专业07级学生刘勇,脸上露出的不是疲惫,却是一种收获感。
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今年3月,他的服装设计作品《黑色的准伯爵》获得了“绮丽杯”第16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
过去,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缝纫、刺绣、针线活等是女生做的事情。刘勇有点害羞地说,在他们专业,每个男生都必须学会做针线活、踩机子。
在学校开设的服装制作工艺课上,学生拿几块布头铺平,三层一组,先做鞋垫子,慢慢踩、学会踩直线再踩弯线。“刚开始做的时候经常扎手,现在基本上不会了。”刘勇说。
武汉纺织大学在1987年首设服装设计专业时,和当时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其他高校一样,学生来自艺术类考生,因此,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学生的审美和设计能力,却忽略其在服装企业从事工艺流程和服装结构等工作所应有的基本技能。
学校看到了以往服装教育的局限性,开始突破唯美主义的教学模式,努力探寻服装专业新的办学思路。
经过几次教学大讨论,他们总结了近20年的专业建设与办学经验,充分考虑学校的工科背景,特别是结合纺织专业的优势,提出了大服装的理念,即以艺术、工程与美学为学科支撑,把服装看成是一个“集艺术与科学、技术于一身”,“融历史、文化与民俗为一体”的大系统。
据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熊兆飞介绍,大服装理念作为一种学科与专业、专业与社会,以及教育与人才协同发展的理念,引领着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走上交叉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学科资源,特别是依托艺术、工程、美学和经贸等学科,形成了理、工、文渗透的特色。同时,结合市场对服装人才的技能要求,提出了以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艺术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技能培养相结合,简称“以结构带两头”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审美和设计能力,还要掌握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的技能,具有从构思、打板到工艺制作等独立工作的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该模式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全国服装院校的高度关注,有学者曾专门撰文研究。“纺织服装”学科特色和优势成为武汉纺织大学彰显自身形象的一张“名片”。
魅力专业的“三个秘笈”
所有学生必须“入得厨房”、“出得厅堂”;所有专业教师必须创“品牌”、成为设计大师;所有专业课程必须以竞赛和项目驱动,实行“以赛促学”。
把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打造成特色专业,武汉纺织大学有“三个秘笈”。
“秘笈”之一是所有学生必须“入得厨房”、“出得厅堂”。
武汉市花瓣雨服饰公司设计总监、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孙菊香说,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和行业要求的不断转变中,许多高校在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单一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专业内涵发展,往往学生只具备审美与设计能力,而忽视了对其服装结构、服装工艺和服装品牌的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
学院充分结合纺织专业的优势,树立“大服装”理念,打通学科基础平台,建立“平台+模块”课程结构:实行公共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基础课基本打通;专业方向实施模块化课程分流,建立了艺术、工程、贸易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掌握人文、科学、工程、市场等综合知识。
记者在该校的服装学院看到,名师工作室、工艺房、服装展厅……假如把工作室比作设计室,工艺房比作生产车间,把服装展厅比作店面,学生的课堂则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市场。
“市场”的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2008年,该院05级学生纪超勇夺时尚长宁·第5届中国十大服装高校时装设计大赛决赛金奖,并一举将武汉国际服装(院校)设计大奖赛决赛金剪奖、市长特别奖、最佳工艺奖3个奖项揽入怀中。
许多学生在国内国际纷获各种设计大赛和服装大赛的大奖,仅去年获奖就有30多项,“纪超现象”不断涌现……
据了解,在中国纺织服装权威杂志《服装设计师》2010年公布“年度中国高等院校时装设计专业排名”中,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连续11年位居中国服装设计协会“新人奖”、“育人奖”综合积分第一名。
“秘笈”之二是所有专业教师必须创“品牌”、成“大师”。
今年3月,作为“中国小姐”的“功臣”,张文辉携自己的原创服装设计作品《紫禁城的夜》参赛。他的作品把中国传统与现代气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得到了法国时装界一些设计大师和时尚杂志主编的赞赏。
2008年成立独立设计工作室。2009年开创“CHRIS·Z”品牌,致力于时尚中式风格时装的开发和研究。他的作品曾入选全国美术展览,曾获得多个国内外设计大奖。
他被誉为香港奢侈品服装品牌——“上海滩”最具商业价值的设计师,他的客户名单包括安吉丽娜·朱莉、帕丽斯·希尔顿、万宝宝、林志玲等社会名流。
王莉诗作为张文辉的众多“徒弟”之一。“很高兴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去巴黎参加凯撒·2011巴黎时装邀请赛。”她说,张老师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把中国元素与现代时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在她的研究方向是品牌运作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希望将来也能成为知名的中国服装设计师。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不仅有中国师傅,还有“洋师傅”。2002年该校聘请俄罗斯服装专业唯一的科学技术博士——国际著名服装专家和学者库茨米切夫·维克多为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特聘教授,并开展了服装结构和服装人体工程的双语教学,跨国“联姻”瞄准了服装学科新高地。
熊兆飞说,随着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服装艺术特色班、孙菊香工作室、张文辉工作室和钟蔚工作室等一大批创新平台的建立,该院许多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大赛中频频获奖。
“秘笈”之三是所有专业课程必须以竞赛和项目驱动,实行“以赛促学”。
裁剪布料,用尺子画图纸,用针和线缝扣子、穿亮片……这些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几乎每天看到的场景。
服装学院分党委副书记赵金龙说,学院现有近5500平方米的实验室,建有服装工艺室、服装数字化室、针织成型室、服装功能室、形象设计室、形体训练室、服装面料陈列室与研究生工作室。所有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以登记上机,随时可以在一起讨论,激发创意。
据赵金龙介绍,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并确立了一系列参赛激励制度。一是设立参赛奖学金制度,学校每年投入近10万元进行奖励,设立“皑如服装奖学金”、“李小燕时尚教育基金”,专项资助在学习和参赛上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二是设立参赛资助制度,对入围重大赛事的学生给予经费上的资助;三是组建指导教师小组,各系主任牵头学生人人参赛,学生入围后组建指导教师小组,在各环节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参赛。
而且,学校要求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校4年的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加各种服装设计大赛,并设立了参赛学分,以此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用参赛促进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创造性。
但是,如何培养设计创新人才,服装类高校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据悉,我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又是最大的出口国,但设计文化的滞后,使我国的服装产业综合收益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熊兆飞说,近些年来我国服装业发展迅速,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国内尚未出现真正的国际品牌,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急需中国自己的设计师和自己的品牌,服装行业的学生大有用武之地。
他希望学生的作品不只是成为一个简单的艺术品,如何拥有自己的品牌,让世界穿上中国名牌,这才是值得一生奋斗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