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备考指南

聚集高校特色专业系列之二:蒙医学

时间:2011-05-08  来源:高教周刊  作者:郝文婷  访问:

不借助任何透视仪器,仅靠手法拿捏就能使骨折复位;用大棒、锤子、筷子治疗脑震荡……

 蒙医学:马背民族的传统医术如何传承

 

■本报记者 郝文婷

 

 

 

在一所蒙医整骨医院里,一个大腿骨折的孩子躺在床上不住呻吟着,根据X光片显示,他的大腿腿骨上部断折,并严重错位,下部腿骨向上伸进了约3厘米。在现代骨科理论里,治疗类似严重骨折的办法只有一种,即把断骨重新接上,再用钢板固定。但蒙医大夫采用的治疗方法则完全不同:拉伸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整个整骨过程约10分钟,复位过程中不借助任何透视仪器,外用药物也仅仅是一壶白酒。通过再次拍摄的X光片显示,严重错位的腿骨已基本复位。

这就是神奇的蒙医整骨术。如今,这些神奇的疗术早已走进大学课堂,内蒙古医学院是最早开设蒙医专业的高校,蒙医整骨术就是蒙医专业传统外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从寺庙走进高等学府

【蒙医本科专业1958年创办,蒙医学也成为国内最早进入高等学府的少数民族医学】

蒙医学作为民族特色医学源远流长,历史上蒙医的传承主要通过父传子、师传徒的形式,而寺庙是培养蒙医最集中的地方。在很多大的藏传佛教的寺庙里专设有“满巴扎仓”的地方(蒙语中“满巴”是医生的意思,“扎仓”是院的意思,“满巴扎仓”就是寺庙中培养医生的地方),大草原上很多蒙医就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发挥蒙医在民间的疾病防治功效,内蒙古医学院于1958年创办蒙医本科专业,让蒙医学直接走进高等学府,蒙医学也成为国内最早进入高等学府的少数民族医学。

蒙医学首批教师就是从呼和浩特市乌素图召庙“满巴扎仓”的蒙医专家和优秀年轻蒙医医师中遴选的,他们都是童年起就到寺庙学医,精通蒙、藏文。这些人也成为蒙医学科发展的奠基人。比如苏荣扎布教授,从“满巴扎仓”来到内蒙古医学院后,他就积极投身蒙医学科建设工作,任教期间他组织并担任总编,编写完成了第一版包括25门学科的蒙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为蒙医高等教育事业填补了一项空白。2009年他获得了全国首届国医大师荣誉。

1980年,内蒙古医学院蒙医专业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2005年,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培养蒙医学博士生;1994年,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招收蒙医专业留学生。如今该学科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医学教育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办学层次最高的一门特色学科。2007年,蒙医专业被教育部评为一类特色专业。

在教学实践中,几代蒙医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编写整理了大量的蒙医学教材,为蒙医学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共编印了《蒙医验方选集》等14种讲义,出版了48部教材,其中《蒙药学》等25部教材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蒙医学本科统编教材。历史上蒙医的药方是绝不外传的,但是走进学校的老蒙医专家们为了促进传统蒙医的发展,不仅要将蒙医典籍翻译成蒙、汉文多个版本,还将自己行医多年的医案作为教辅材料印发给学生。

成为蒙医得先学哲学

【蒙医专业是理科招生,学生刚入学时对蒙医基础理论课不适应,感觉这该是文科学的】

“我们学的是怎么治病,为什么老师一上来讲的都是哲学?整体观、辩证法……刚入学时真的听不懂。”内蒙古医学院首批蒙医学博士生之一的松林说。其实这也是蒙医专业学生刚入学时的普遍困惑。

蒙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由“三根七素”构成,其中“三根”,即赫依、希拉、巴达干(蒙语,蒙医理论认为构成人体的三种物质,类似“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是本源,还认为人和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这些蕴含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的思想是蒙医学的重要理论,这些也是“蒙医基础理论”课的主要内容。“蒙医基础理论”也是所有蒙医专业学生入学后最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约100学时。

“蒙医专业是理科招生,所以学生刚入学时对蒙医基础理论课不适应,感觉这该是文科学生甚至是哲学系的学生研究的。”蒙医系主任乌仁图雅教授说,“但事实上,这些理论是一位蒙医大夫一辈子行医的指导思想。”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蒙医专业近些年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对原有实验项目进行优化重组,单独设置了机能学、形态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等实验课程,增加各课程的相互联系和渗透,除了附属医院,还建立蒙医药博物馆、蒙药研究所等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拓展实践教学内涵,各专业主要课程都增设了自学讨论学时,并将临床医学类专业基础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学时数的比例提高到1?0.8。同时,将传统的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形式扩展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过程,并且校内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向所有学生随时开放。

除了加强实践教学,内蒙古医学院蒙医药学院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因为在他们看来,蒙医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一门学科。因此,要学好蒙医,了解蒙古族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一个基础。

1722年版的3部《丹珠尔》医学卷(现存孤本)、蒙医教学唐卡、蒙医特有穴位的针灸铜人、约2米长的药用皮囊,牛角质地的拔罐、1800多种蒙药动植物标本……在内蒙古医学院新校区的蒙医药博物馆里,每一件器物或书籍都在生动地刻画着蒙医药发展的历史。这间博物馆里共有蒙医药史、传统疗术、古籍标本、蒙医与宗教、饮食起居、动植物标本等8个展区。这里不仅是我们蒙药学、文献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更是所有蒙医学专业学生了解蒙医学的文化基础,我们尽量反映出蒙医文化的原始的状态,让学生认识蒙医文化。馆长包哈申教授说。

乌仁图雅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在本科专业还没有开关于蒙古族哲学、蒙古史等方面的课程,但是我认为培养蒙医专业人才很有必要开设这些课程。”博士毕业后在内蒙古医学院任教的松林也很认同乌仁图雅教授的观点,他说:“现在我除了看蒙医学的专业书籍,最常看的就是《蒙古秘史》、《蒙古族传统礼仪》等书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蒙医的理论和用药配方等。”

揭开蒙医的神秘面纱

【运用现代实验方法研究蒙医疗术作用机理机制,成为蒙医专业揭开蒙医神秘面纱的重要方式】

在内蒙古医学院蒙医学院的附属医院里,一位被确诊为脑震荡的患者正在接受蒙医传统疗法的治疗,治疗从一个奇特的场景开始:患者躺在木地板上,医生提着一根约2公斤的木棒走到患者跟前,咚、咚……”医生双手拎着木棒在距离患者约10厘米的周围,开始有节奏有方位地击打着地面。

这根木棒就是蒙医传统疗术中治疗脑震荡的主要器具,叫启震杵。经过一番治疗,原本头晕、恶心的患者面露轻松,“治疗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头一震一震的,现在感觉很舒服,不晕了。”他说。

手法复位治疗骨折,用大棒、锤子、筷子治疗脑震荡,用动物脏器、矿物质做药……蒙医的奇特疗术和药方让蒙医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这些疗术和药方在蒙古族发展历史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治疗一些寒症、骨伤等病症有独特的疗效。在内蒙古大草原,至今有很多牧民坚持“非蒙药不吃”,而且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外省的人来蒙医院求诊。这似乎足以证明蒙医的疗效深得老百姓的认可。

但事实上,如何揭开蒙医的神秘面纱,让蒙医的发展突破地域局限性,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这也成为蒙医专业进行科研的重要内容。

在内蒙古医学院蒙医学院的传统疗术研究室里,记者看到一个浑身插满电子线路的模拟人。“我们做了脑震荡模拟人,就是结合现代的电子和生物学的原理,模拟人的脑部和肩部、腰部都安装了信号传感器,来测试传统疗述中震动的手法,到底给大脑起了什么作用。”阿古拉院长说,“经过实验研究表明,通过震动的确能使模拟人的脑组织和脏器产生细微的变化,震动部位不同,使得冲击波来自不同方位,冲击力度也各自不同,他们相互交替在一起,经过反复的震动,就会产生疗效。”

运用现代实验方法研究蒙医疗术作用机理机制,成为蒙医专业揭开蒙医神秘面纱的重要方式。学院现主持国家和部、自治区级重点科研课题25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蒙医温针调节疲劳大鼠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复杂机制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蒙医治疗脑震荡疗效评价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

为了让传统疗术更符合现代患者的需求,蒙医药学院的老师们在临床实践中还将传统疗术的器械进行了改良,比如治疗脑震荡的大木棒——“启震杵”改良成可以精确掌握每一次震动的力度的“启震仪”。此外还有蒙医疗术温针仪,蒙医疗术尼如哈治疗仪、蒙医五疗灯等多种现代医用仪器。

在采访中,教授们也一直在澄清一个概念:蒙医有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对传统蒙医的研究依然是要按照蒙医理论为指导。“一些传统疗术和药方的医理作用,目前用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但解释不通的不等于它不科学,因此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和保护,还要很好地开发与创新。我们又建蒙医药博物馆又建实验室,也出于这样的目的。”阿古拉院长说。

改革要“不按常理出牌”

【不能培养博士生,曾经一度成为蒙医专业开展科研、对外交流的一大“瓶颈”】

近些年内蒙古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据统计,从2005年到2009年,全区旗县级以上蒙医中医医院从86所增加到了116所,床位增长了87.2%;蒙中医药在编人员由8400多人增加到约15300人,增长了80.4%。从2007年开始,自治区本级蒙医中医专项经费列入预算,从过去的1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2010年自治区正式颁布《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其中规定高等蒙医药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以及苏木乡镇卫生事业单位工作,在转正定级和确定工资、津贴时给予特殊待遇。

“面对蒙医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蒙医传承的需要,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破解蒙医专业一些发展瓶颈。”阿古拉院长说。

2008年,内蒙古医学院松林和斯钦图两名蒙医学博士生正式通过了他们的博士论文答辩,这标志着我国首批蒙医医学博士诞生。至此,蒙医学教育实现了完备的现代学科专业体系。而事实上至今全国开设蒙医专业的学校没有一所具备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目前内蒙古医学院依然在积极申请授权点。

在蒙医学专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培养博士生曾经一度成为蒙医专业开展科研、对外交流的一大瓶颈。那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2005年,内蒙古医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人才,借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授权平台来培养蒙医药学博士,目前学校通过这种模式已培养蒙医药学博士6名,在读8名。

阿古拉院长告诉记者,尽管这些年学校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但是人才短缺依然是难题。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成为学校加强师资队伍的重要措施。在如今高校师资引进非博士不招的形势下,大学本科毕业的娜仁朝格图却走进内蒙古医学院,当起了一名教师。由于很多蒙医典籍都是藏文版本,擅长藏文的娜仁朝格图就被内蒙古医学院作为文献资料研究的特殊人才引进。

由于受语言的限制,蒙医专业的招生目前仅局限在蒙语授课的学生。下一步内蒙古医学院还将尝试培养汉授蒙医专业学生,同时,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蒙医药学院增设了蒙医护理、蒙西医结合等新专业。“这样才能引起更多学者的注意,从懂蒙语的人群中突破出去,在研究上有更好的突破,这应该是打破蒙医发展瓶颈的一种有效方式。”阿古拉院长说。

蒙医学

不借助任何透视仪器,仅靠手法拿捏就能使骨折复位;用大棒、锤子、筷子治疗脑震荡……蒙医的神奇疗术在成吉思汗的征战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医学于1958年从寺庙直接走进了高等学府,成为我国最早进入高等学府的少数民族医学。由于受语言的局限性影响,如今蒙医药专业只在内蒙古的几所学校开设,比如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等。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